中咨視界
劉堃 鄒滌 王才君 王海潮| 我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 |||||
| |||||
我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劉堃 鄒滌 王才君 王海潮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藍色家園,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寶庫和空間載體。海洋經濟是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各類產業活動,以及與之相關聯活動的總和。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沿海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持續推進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供給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國際競爭優勢進一步鞏固,海洋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的強勁增長點?!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指出,堅持陸海統籌,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笆奈濉币巹澖ㄗh中,福建、廣東、浙江、山東、海南、遼寧等沿海省份明確提出“建設海洋強省”。 一、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現狀 (一)總體情況 我國是海洋大國,主張管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大陸海岸線長1.8萬多千米,島嶼岸線長1.4萬千米,面積大于500平方米的島嶼7300多個,海島陸域總面積約8萬平方千米。遼闊的海域蘊藏著豐富的海洋資源,2萬多種海洋生物,油氣資源沉積盆地約70萬平方千米,近海潮汐能蘊藏量19286萬千瓦,重要海砂資源區面積約30.3萬平方千米。 近年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迅速,海洋經濟總體實力進一步提升,海洋經濟布局進一步優化,海洋經濟結構加快調整。2021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GOP)首次突破9萬億元,達90385億元,比2020年增長8.3%,高于國民經濟增速0.2個百分點。海洋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0:33.4:61.6(2012年,海洋三次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3:45.9:48.8)。 數據來源:自然資源部,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2021年。 圖1 2021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GOP)構成 海洋經濟作為高度外向型的經濟類型,受國內國際形勢影響大。近年來,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疫情多發散發,對海洋產業鏈供應鏈造成較大沖擊,海洋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2020-2021年,海洋生產總值在全國GDP占比、沿海省市GDP占比與2019年相比有所下降,保持在8%、15%左右。 數據來源:自然資源部,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2012-2021年。 圖2 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及其GDP貢獻年度變化 (二)海洋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已成為世界海洋經濟大國,主要海洋產業規模領跑全球,在海洋漁業、港口航運、濱海旅游及船舶海工等產業領域優勢明顯。2021年,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34050億元,比2020年增長10.0%。 數據來源:自然資源部,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2021年。 圖3 2021年我國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構成 海洋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速。現代化海洋牧場綜合試點有序推進,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53個(截至2022年7月)。海水養殖走向深藍,全潛式深海漁業養殖裝備“深藍1號”成功收獲我國首批深遠海大西洋鮭,積極探索了我國深遠海養殖新模式?!扒鍧嵞茉?漁業”成為發展新趨勢,“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融合創新示范基地項目、亞洲最大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相繼開工建設。海洋船舶建造綠色低碳化發展,綠色動力船舶訂單占全年新接訂單的占比達到24.4%。沿海港口建設智慧化推進,已在廈門港、青島港、上海港、深圳港、日照港、天津港等8個港口建設了33個自動化碼頭。 世界上最大的全潛式深海養殖裝備“深藍一號” 海洋新興產業總體保持較快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電力、海水利用等海洋新興產業增勢強勁,增加值分別比2020年增長18.7%、30.5%和16.4%,顯著高于主要海洋產業增速,領跑海洋經濟。產業公共服務能力日趨增強,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威海)正式掛牌,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在天津臨港完成一期中試實驗區建設。海洋產業數字化發展取得新進展,我國首個海洋油氣生產裝備智能制造基地在天津建成投產,首個智能深海油氣保障倉儲中心在海南建成投用,海鐵聯運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在廣西欽州啟用。 優勢海洋產業國際競爭力增強。海洋交通運輸業和海洋船舶制造業國際競爭優勢凸顯。2021年,我國海洋交通運輸業實現較快增長,增加值比2020年增長10.3%。沿海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分別為99.7億噸、2.5億標準箱,居世界第一;其中,寧波舟山港以122405萬噸的吞吐量維持世界第一。海洋交通運輸業新登記企業數同比增長47.5%。同時,國際航運市場復蘇疊加船舶批量更替周期,帶動全球新造船市場超預期回升,我國船企抓住機遇承接大量訂單,海船完工量、新承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實現全面增長,分別同比增長11.3%、147.9%和44.3%。海洋高端裝備制造加快發展,新承接LNG(液化天然氣)船規模達我國歷史最高水平。 寧波舟山港 (三)區域海洋經濟發展情況 依據《“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我國區域海洋經濟包括北部、東部和南部三個海洋經濟圈。 北部海洋經濟圈指由遼東半島、渤海灣和山東半島沿岸地區所組成的經濟區域,主要包括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和山東省的海域與陸域。2021年,北部海洋經濟圈海洋生產總值25867億元,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8.6%。 東部海洋經濟圈指由長江三角洲的沿岸地區所組成的經濟區域,主要包括江蘇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的海域與陸域。2021年,東部海洋經濟圈海洋生產總值29000億元,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2.1%。 南部海洋經濟圈指由福建、珠江口及其兩翼、北部灣、海南島沿岸地區所組成的經濟區域,主要包括福建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海南省的海域與陸域。2021年,南部海洋經濟圈海洋生產總值35518億元,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9.3%。 數據來源:自然資源部,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2021年。 圖4 我國三大海洋經濟圈發展比較 二、我國海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海洋經濟以其在培育新動能、拓展新空間、引領新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成為沿海各省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和動力的重要源泉,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但是,在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三新一高”)背景下,我國海洋經濟綜合競爭力不強、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大、陸海統籌機制有待健全等問題突出,尚需從新動能培育、產業發展模式、保護開發格局等方面予以突破。 (一)海洋經濟綜合競爭力不強 從國際上看,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高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主要海洋產業發展規模明顯高于其他國家,但與歐美國家的產業同質化競爭日趨明顯,海洋產業鏈能級進一步提升面臨更大挑戰。例如,海洋交通運輸業和海洋漁業盡管具有相當規模,領跑國際行業市場,但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面臨嚴峻的結構提升和空間拓展壓力。再如,濱海旅游發展規模全球第一,但產業主體與海洋缺乏有效關聯,以郵輪、游艇和海上休閑度假為核心的海上旅游開發進展緩慢,尚未形成有效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從國內看,海洋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較為突出。各沿海省市海洋產業發展存在明顯的規模和層次差異,資源利用效率和海域開發強度差距較大。2021年,南部海洋經濟圈海洋生產總值是北部海洋經濟圈的1.4倍;廣東省海洋生產總值是海南省近10倍;上海市單位岸線海洋生產總值貢獻率是海南省近48倍。 三亞鳳凰島國際郵輪碼頭 (二)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凸顯 我國主要海洋產業發展規模差異大,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受技術、成本和國際環境等多重影響,國內傳統海洋產業發展大多已進入成熟期,海洋船舶等傳統海洋產業結構性過剩嚴重,轉型升級滯緩,增長動力不足?!疤歼_峰碳中和”目標的實施對海洋交通運輸、海洋油氣等產業發展帶來階段性挑戰。濱海旅游業受疫情沖擊較大,尚未恢復到往年同期水平,高品質旅游發展不充分。2021年,濱海旅游業增加值僅相當于2019年的85%左右。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電力、海水利用等產業化進程較慢,市場化程度不夠,發展規模不大,短期內難以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能。2021年,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電力、海水利用等增加值總和僅占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的2.6%。 (三)陸海統籌發展和一體化保護機制有待健全 現階段,我國海洋整體開發程度比較低,重近岸開發、輕深遠海利用,重資源開發利用、輕海洋生態效益的矛盾比較嚴重。沿海10米至30米等深線以內的淺海和灘涂面積目前的利用率不足10%,而20米至30米等深線以內的空間資源開發利用則更少。此外,海陸交匯區域的空間規劃存在職能和權限交叉、互不協調的情況,造成粗放式開發與高強度開發并存,低產值的用海用地活動大量占用近岸地區。鋼鐵、石化等重工業在沿海地區聚集,陸源污染問題仍較突出,部分海域生態環境持續承壓。例如,2021年,南海海域未達到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為11660平方千米,同比增加3580平方千米。 (四)海洋科技創新引領不足 海洋科技的原創性和高附加值創新成果較少,核心技術與關鍵共性技術“卡脖子”問題還比較突出。涉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學研合作機制亟待創新,涉海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低,難以有效支撐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業態的突破。與海洋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基礎研究水平不高,在深水、綠色、安全等海洋高技術領域與國際先進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例如,在高端船舶和海洋裝備制造領域,多以集成制造為主,大量核心技術和關鍵配件需要依賴進口,部分零部件受制于材料、技術保護、專利限制等因素影響,存在完全依賴進口的現象。在海上風電領域,盡管“本土化”建設程度高達80%。但高端原材料和關鍵零部件仍然主要依賴國外進口。在疫情導致進出口通道受阻的情況下,國內海上風電產業鏈“卡脖子”問題愈發明顯。 海上風電 (五)參與全球海洋治理能力較弱 國家管轄范圍外海域生物多樣性(BBNJ)養護和可持續利用、深海采礦、北極航行、藍色經濟、藍色碳匯、海洋限塑、漁業限捕和公海保護區、南極管理區等全球海洋治理關鍵領域治理機制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出于現實發展需要、潛在長遠利益的考慮,各國對公海大洋、極地海洋資源的爭奪將更加激烈。在現有國際機制下,我國在西太平洋海底礦區的勘探開發能力、公海保護區的調查選劃能力、海洋生物遺傳資源的研究開發能力、極地治理能力等仍落后于發達國家,參與涉海國際規則制定的能力有待增強,為國際社會提供的海洋公共服務產品不多,高素質涉海國際人才隊伍和有影響力智庫建設不夠。 雪龍2號破冰船 三、對策建議 (一)培育壯大海洋經濟發展新動能 深入推進海洋經濟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的對接,培育和壯大一批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極。深化國家級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特色化海洋產業集群建設,建立健全遴選和淘汰機制。以深圳、上海等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及大連、天津、青島、寧波、廈門、廣州等現代海洋城市建設為重點,創新海洋經濟發展路徑,探索海洋產業發展新模式。高效引導海洋漁業、濱海旅游、船舶制造等海洋產業轉型發展,加大對傳統海洋產業的技術改造投入,鼓勵涉海企業開展業態創新、模式創新、路徑創新,拓展提升傳統海洋產業價值鏈。實施國家海洋經濟新動能培育行動,建設一批國家海洋新興產業培育示范基地,加快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產業的培育壯大進程。系統實施“藍色糧倉”“藍色藥庫”“藍色能源”“藍海牧場”“綠色航運”等一批國家藍色創新工程,突出國際合作與技術創新,打造離岸深水海洋開發基地,壯大海洋新興產業培育和集聚載體,加快重構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二)創新陸海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以國家級海洋牧場建設為引領,全面推進陸基苗種培育、海水養殖、生態修復與海洋休閑產業融合發展。以海洋文化引領海洋旅游、休閑漁業、海洋環保等產業發展,拓展提升濱海旅游產業鏈。以海洋特色產業園區、特色化海洋產業集群為載體,優化整合國內現有的海洋產業集群及涉海產業鏈,推動陸海產業集聚發展。深入實施“智慧海洋”行動,推動海洋裝備制造、海洋油氣、海洋工程建筑、海洋化工等產業智能化發展。以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提升海洋設備、船舶海工、儀器儀表等現代海洋裝備制造的信息化水平。 游客乘坐觀光船游覽榮成桑溝灣泓泰國家級海洋牧場 (三)構建陸海空間保護開發新格局 準確把握陸域和海域空間治理的整體性和獨特性,盡快編制實施《全國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規劃》。以“三區三線”為重點,促進陸域和海域各類空間要素有機銜接,強化空間用途管制,整合形成陸海協調一致、功能清晰的空間管控分區。推進海岸帶保護管理立法工作,探索建立海岸帶地區協調發展新模式和綜合管理新機制,明確基于生態系統的海岸帶綜合管理的相關制度和措施。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充分考慮陸地、流域、沿海地區發展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污染綜合治理,以近岸海域水質考核、總量控制等制度建設為手段,加強陸海統籌、河海統籌、中央與地方統籌,突出聯防聯控,引導海洋產業綠色發展,構建陸海統籌、河海兼治的污染防治機制。 (四)加快實現海洋科技自立自強 加強海洋基礎性、前沿性和戰略性技術儲備,在海洋動力過程、陸海相互作用、海洋生態系統變化規律等研究方向實現原創性突破。重點在深水、綠色、安全等海洋高技術領域取得突破,集中力量攻關一批海洋產業發展亟需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開發一批中高端產品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程裝備,提升我國海洋產業的核心競爭能力、空間拓展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深入實施海洋預報“芯片”工程,提高海洋災害預警報的自主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培育壯大一批在細分市場占有率高、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的“專精特新”涉海中小企業。強化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化服務,扶持培育一批涉海中介服務機構和專業化技術交易平臺,推動建立海洋產業創新聯盟。 (五)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 積極完善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對話合作機制,與沿海國家開展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雙邊多邊合作。加強中國-東盟海洋論壇、東亞海洋合作平臺等國際海洋合作載體建設,深化與發達海洋國家在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醫藥及海洋生態環保等產業領域的合作。把握當前國際社會就國家管轄外海域資源保護與利用問題制定規則的窗口期,深入參與聯合國國家管轄外海域生物多樣性(BBNJ)養護與可持續利用協定談判,準確把握我國在公海的利益所在,引導建立有利于我國長遠利益的國家管轄外海域管理國際規則。在國內深入開展藍碳問題研究,調查我國濱海濕地藍色碳匯潛力,研究藍碳進入碳交易體系的制度和可行性。在國際上加強與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就藍碳問題的交流和合作,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科學與政策問題培訓班等形式,保持我國在該問題上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R].自然資源部,2012-2021. [2]陳文麗.海洋經濟潛力逐步釋放 競爭優勢凸顯[N].中國商報,2022-04-12. [3]王宏.努力推動海洋強國建設取得新進展[N].學習時報,2022-06-13. [4]劉康.創新發展路徑 推進我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J].民主與科學,2020(01). [5]黃曉芳.海洋生產總值首超9萬億元[N].經濟日報,2022-04-11. [6]韓立民,王金環.“藍色糧倉”空間拓展策略選擇及其保障措施[J].中國漁業經濟,2013,31(02). [7]劉堃,劉容子.歐盟“藍色經濟”創新計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5,32(01). 注: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 |||||
相關鏈接
- 錢益春 | 系統謀劃 精準施策 ...2022-09-02
- 索明亮 | 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2022-08-31
- 邢智慧 姜富華 曲永會 | 我國...2022-08-24
- 張英健 | 建制度 算好賬 筑牢...2022-08-22
- 武博祎 | 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存...2022-08-17